创业事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 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荣幸的是:在2007年的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荣获省二等奖;在2008年的创业计划竞赛中,我的两个比赛项目分别荣获省二等奖和全国铜奖。一路走下来感触很多,幸运之外包含很多的必然:一、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以校团委为代表)一直很重视“挑战杯”这项赛事,赛前宣讲和培训、赛中辅导、赛后经验分享等等都做得很恰到好处。2008年的创业计划大赛中,我同时做了两个项目,事情多的做不完,校团委的老师直接把办公室借给我们通宵使用;做项目的过程中处处充满艰辛,学校经常开会鼓气;遇到的实际困难,学校都是尽心尽力地帮忙解决免除我们的后顾之忧。二、指导老师的鼎力相助每次提到指导老师,我们的组员都是激动地要流眼泪。经常凌晨2点多收到指导老师的短信提醒我们注意查收邮件修改稿子,不论什么时间我们打过电话去,指导老师都是放下手里的活第一时间解答我们的疑惑。还记得,2007年的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我跟指导老师两个人从早上8点忙乎到晚上9点多,中午就简单的喝了一碗面条,我俩一字一字地修改,一点一点地推敲,没有指导老师的帮助,不会这么轻易地取得大奖。 三、赛前充分的准备工作凡事欲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说的非常有道理。首先是项目的选择:2007年我参赛的项目是我在读大一时就很感兴趣并且一直关注的社会事件,在比赛开始之前我就已经积累了很丰厚的一手资料,所以在比赛中做得游刃有余;2007年的比赛刚接近尾声,我就在着手寻找2008年大赛的项目,寻找成功先机,因为07年的经验告诉我比赛的选题很重要、切入的速度很重要;其次是组建并维护合适的团队。尤其是创业大赛,它需要的是整个团队的紧密配合、同心协力地拼搏,当时我是参照团队管理的五指理论花费近两个月的时间在全校范围内招聘组员的,比赛期间又经过几次调整才最终确定下来。至今仍保留着2008年我们两个团队一次次一起通宵做项目的录像和照片,忘不了一位学姐发着高烧坚持做报表的倔强,忘不了白天上班晚上一起通宵加班的即将毕业的学姐、学长,我们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位组员的尽心尽力!两年的比赛走下来,我受益很大很大…… 首先,自身能力全面提高比赛后我悟出几句话:结果是过程的累积,取得人生最终的成功要学会抗拒一切的诱惑!2007年刚刚报名参赛的时候,很多同学的选题比我的好,会更容易取得成功,我的胜算不大的。但是由于“挑战杯” 的赛期很长,中间还夹着一个冬季的期末考试,很多团队直接放弃了比赛或是不怎么认真做而被淘汰出局,而我则是很认真地对待每一轮的选拔与调整,紧盯着最终的目标一步步地走,才拿到奖项。 “挑战杯”系列竞赛尤其是创业计划大赛是一个培养团队协作很好的平台,08年管理和维护两个团队的经历为我后期的发展做了很充分的铺垫,做事的条理、思路、节奏以及对人的把握方面有了很多的提高,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障碍。其次,对我毕业的影响因为比赛的成绩,得到额外的13个社会实践和创新学分而顺利毕业。最后,对我就业的影响因为这个比赛的经历,大四的上半年我就拿到几个很不错的offer,基于对公司本身的性质、所在行业的潜力、自己成长空间和速度的SWOT分析,最终留在上海的一家尚处于创业期的美资公司。因为在大学时的经历和社会担当,一进公司就得到比其它新人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才会在试用期的第一个月就超额完成销售指标而转正,成为公司自建立以来转正最快的员工。现在公司有一个很大胆的项目,其中一条主线就是由我牵头直接做,很像当年的创业赛,只是这次有更多的风险和困难。人生的创业“赛”的赛前准备有序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