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各大幼儿园已开园半个多月了,回到集体生活的孩子们经常会爆发一些小冲突,比如互相争抢玩具、抓咬推攘对方等。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孩子的这些纠纷,家长“护犊”强出头?命令口吻呵斥孩子?还是采取更加符合幼儿心理成长的方式?记者邀请了青岛市幼教专家为家长、教师支招。 孩子间发生抓咬推攘,家长该怎么办? 案例:两名孩子不约而同挑选到同一件玩具,并发生争斗,其中一名孩子因而被推倒在地,大声哭泣起来。而家长在得知情况后也相互指责起来,说着对方孩子的不是。 专家分析: “其实在集体活动中,娃娃都有可能发生争抢同一个东西的行为。”因为对于早期的孩子来讲,还不足以通过语言能力来处理与其他孩子的人际关系,这时孩子在互动与交流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情绪化的行为,比如抓咬或者是推攘。而在冲突结束之后,孩子双方都会感到难受和委屈,“如果家长在这个时候再指责对方孩子,更会让他们内心产生心理负担,不利于成长。” 教育误区:家长为孩子“强出头”批评孩子,并教育他们如何主动反击。或者当“法官”,代替孩子给出解决的办法。 合适做法:家长应理智地问清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主动询问孩子,“你认为这个事情该怎样处理呢?”将主导权还给孩子,让他们自己解决冲突与矛盾。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温暖和慰藉,让孩子明白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和原谅。 孩子爱扯人头发,这种行为正不正常? 案例:娃娃刚入园,有的孩子无缘无故扯其他人的头发,或者是做出抓咬的行为。
专家分析:1岁到3岁的孩子没有很高的认知水平,他们会以一种自然或天生的反应来表达喜欢对方,虽然这些行为看似比较“暴力”,“其实如果娃娃有这种行为,家长应该感到高兴,因为孩子已经有了与人要交往的意识。”随着年龄增长,孩子随着语言功能的发育会逐渐忘记抓咬的行为方式。 教育误区:家长命令式地告诉孩子,“不许抓!不许扯头发!不许这样做!”因为看似暴力的行为其实是幼儿初次探索世界的方式,粗暴的批评纠正可能会产生负暗示,这样会导致孩子出现人际交往障碍,或是开始变得自闭,不愿与其他人过多交流。 合适做法:家长可以采取正向化的行为来矫正幼儿“暴力”。当孩子开始想要抓咬时,老师和家长首先要理解娃娃渴求交往的感受,同时以另一种行为方式来转移孩子的交流习惯,“比如与孩子击掌,勾手等。” 青岛家教会时刻关注育儿信息并及时跟各位家长分享,希望对孩子有所借鉴! |